新書 - 2022夏
《基督宗教的奧秘事實》
Christianity as Mystical Fact
「基督宗教才剛開始起步,它真正的使命只有到人們能以其真實的靈性意義去了解它時,才會實現。」出自魯道夫•施泰納1908年演講。
1901~02年間的秋冬季,魯道夫•施泰納在德國神智學會贊助人布赫克多夫公爵夫婦的圖書館裡,進行一系列關於基督宗教演化的演講,從古代奧秘談到希臘哲人,再到各各他奧秘。施泰納隨後將這些內容整理、重新撰寫,於一九0二年夏天發行為本書。
這本著作標誌出一個分水嶺:對施泰納個人發展而言是巨大轉折,對西方奧秘學傳統是開創嶄新的觀點,而對讀者而言,則提供了機會去發展自己對基督事件的認識。
施泰納在自傳裡寫到他生命的這個階段:
「我的意圖不只是要呈現基督宗教的神秘內容。我的目標是想描繪從古代奧秘到各各他奧秘的演進歷程,去揭露其中作用著的力量,不只是塵世的、歷史的力量,也有靈性的、超越塵俗的動力。我想表達的是,古代奧秘的內容以儀式圖像的形式出現在宇宙的事件裡,這些事件後來從宇宙轉移到地球,出現在各各他奧秘裡,那是一個在歷史層面上感官可覺察的事實。」
第四位智者
The Fourth (other) Wise Man
Joy Swartley Sawatzky 改編自Henry Van Dyke
Henry Jackson van Dyke (1852-1933) 美國作家、教育家,外交家及長老會牧師
翻譯 陳脩平
出版者的話
這本書是台灣人智學圈跨社群的合作產物。初心起於一小群人,他們有志於探究人智學對基督和基督宗教的觀點,並動念翻譯本書分享給華文讀者,這股脈動與三元生活實踐社相遇在二0二0年六月,並從此成為一個承諾。
我們始終抱持提供最高品質出版品的工作理想,在編輯過程中,求真求實為第一要務,也把流暢、清晰、易於理解的閱讀經驗放在心中。人智學的內容博大精深,在轉換語言時又需斟酌某些在華文裡沒有的概念或詞彙。每一次的作品都是拋磚引玉,期待讀者提供我們回饋建議,以此為基石,為未來更加優良的人智學華文書籍奠下基礎。現有作品的任何缺漏或不足,當然是我們奮鬥中的足跡,所有文責由本社及譯者共同承擔。
書外的群相
文/ 吳思鋒
《基督宗教的奧秘事實》是施泰納的一本重要著作,此華文譯本的誕生也有著奇妙歷程,特別邀請吳思鋒為這本書而成形的翻譯編輯團隊做了一系列的採訪,在此向各位介紹翻譯圓桌的成員。
譯者 戴君玲
「這本書是施泰納最重要的五本人智學書籍中,唯一還沒有繁體版本的。一直覺得翻譯書是重要的。」
君玲自身的翻譯歷程,充滿理想與使命,第一本翻譯書是在九年前。那時她也是毛遂自薦,向當時一起工作的醫師提出翻譯一本人智學營養學書籍的可能。非外文系科班的她,本身非常喜歡英文,自覺用自己喜歡的事物服務別人是一件幸福的事,所以即便還沒有人翻譯,主題也較偏門,不過一旦認定它的價值,無論會有多少讀者,也不以商業考量優先,她就會想要去做,讓更多人也因此有機會接觸。相對於平常的閱讀,翻譯工作使得君玲更必須挖進去每一字、每一句的深意,這帶給她更強的閱讀動力、更深的閱讀體驗。
在翻譯後期,君玲遇到家人癌症復發的突發事件,通過哲學描述、思考死亡經驗的施泰納著作,剛好出現在她最需要的時候,因為「真正的哲學家不怕死亡。」此外,在日常生活當中,與中、重症特殊兒童共處的經驗,也使她非常敏銳於看待不同意識生命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所以《基督宗教的奧秘事實》提到人和神不再為挑選者與被選者的二元關係,而是只要用自己的方式與基督耶穌產生連結的人,都可以共享這個啟蒙。這個觀點給君玲很大的啟發與撫慰:「當我們每個人可以無意識地共享的時候,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價值和意義。」。
發起人 鄭克昌
回顧國中就熱衷哲學的他,渴望通過閱讀哲學尋找存在的意義,因此很年輕就讀哲學讀到自己很黑暗,陷入「人活著只是在等待死亡」的思考,可是「循規蹈距地活著還是任意妄為,在當時這兩個都不是我的答案。」他說。
直到有一天,行經忠孝東路,被地下室傳來的聖樂吸引,因不想與任何人連結的自閉便黯然走過。此時,恰好紅燈亮起阻擋無法穿越,他便依循心中那股強烈的聲音催促,調頭走進剛開幕的以琳書房。那裡的人們看見他,力邀他參加即將到來的聖誕節特會,因而一腳踏進神學的聖堂,爾後自許為無名傳道者戮力於媒體與福音的傳播。直到接觸人智學以後,又讓他翻轉了教會經驗,但克昌認為《基督宗教的奧秘事實》打破不同文化壁壘分明、排他的界線,反而從交流與連結的角度,將自古以來各個看似相異的人類文明相互串接,呈顯不同文化背後,冥冥之中有著共通的精神力量,並與靈性世界具有深度的連結關係。
「我期待有一天帶這本書到教會去,與他們交流。」他說。
發起人 郭士賢
士賢在參與生命史三年課程時認識了克昌老師,得知雲林古坑有一群讀書會的夥伴有計畫要翻譯施泰納博士談及基督的相關書籍,半年後受邀正式加入此翻譯計畫。與此同時,士賢也開始參與讀書會,與大家共讀施泰納的《第五福音》(The Fifth Gospel: From the Akashic Record)以及人智學者Brian Gray老師的演講《奧秘基督教導論》(Introduction to Esoteric Christianity),對基督在人類歷史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感興趣,也對於閱讀聖經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基督宗教不是突然跑出來的,是在人類歷史源流裡面的事件。不需要用宗教的角度,就當看一個故事。」回到此書,士賢興緻盎然地說。
「未來可能看到這本書的人,期待他們用更開放的態度去理解他的信仰。」科技業外商待了近廿年的士賢,已然用更開放的心境重塑自己的生活。他在去年離開職場,放下過往充滿「計劃」的人生,暫時空白,沒想到卻從連結的人事物看見他可以協助、合作的事情,一件一件冒出來。譬如他從去年開始加入晨光治療教育協會,也和克昌老師一起於「平衡生活教育協會」工作,試著向對教養及期望自我覺察的非華德福社群推廣人智學、舉辦公益講座,同時逐漸建置華德福家庭的支持系統。在這個過程,過往在職場累積的事務經驗,反而變成他的助力。「我以前很喜歡扮演上帝的角色,跟人家講這講那,現在覺得應該是傾聽、開放,真知才會進來。」士賢笑笑地說。
審訂 徐美琪
從旁參與審定工作的徐美琪,原於體制內學校任教英文,許多年前因緣際會讀到《邁向自由的教育》,便轉入華德福學校教學十餘年,期間協助人智學相關課程的口譯,後離開固定教職,以策辦生命史課程為主。她說本書的中文翻譯是以英文譯本作為第一文本,翻譯本身無法完全脫離英文譯者對德文原著的詮釋,不同的譯者在翻譯同一本書時都會有自己在閱讀上和詮釋的差異,甚至審定小組在共讀這本書時讀的是同一個英文譯本,也有各自理解的差異,必要時需找出德文原典參酌、直接翻譯。
這個差異與對話的場合發生在君玲、克昌、士賢與美琪,會同出版夥伴,三元生活實踐社的陳脩平與孫承萱每週定期線上相聚,進行兼具討論翻譯、共讀性質的讀書會。克昌稱之為「翻譯者圓桌」。
從小在台灣民間信仰及家族一貫道佛堂的氛圍中長大,在美國念書期間,因為協助台灣法師到美弘法的口譯工作,陰錯陽差當了佛學社副社長,後來撰寫有關榮格的論文時,因榮格迥異與教會對基督的詮釋,而有了對基督的「本我」體驗,遂受洗成為天主教徒。她期待施泰納對於基督信仰的論述及本書的出版,能提供一個和主流教會不同的視角, 來接引華人對基督信仰的認識,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基督信仰也能夠成為以儒、釋、道為主的華夏文化中,另一股重要的啟蒙力量。
出版者 孫承萱
時常看見每一本書走出他自己的生命歷程,很榮幸能參與翻譯圓桌與譯者和啟動此書的友人共同於每週進行閱讀討論,得以細細品味咀嚼本書內容。透過書裡的文字我看見了嶄新的世界,不但拉近了自己與基督宗教的距離,深入地認識了宗教與人的關係,更覺得迎接本書的過程深具啟發。
尤其是這本書所開啟的合作關係如此特別,讓我對於團隊的定義有了新的認識與理解並且能更有意識地去大膽開創各種實驗性的工作模式,在此也非常感謝這個有機誕生的團隊。
這本書點亮了我內在之於出版的使命感,發現了合作的更深層意涵,也深信這本書會去到需要他的地方,在讀者的手中繼續發光。
出版者 陳脩平
在這本書的合作過程中,我充份感受到台灣的人智學社群是有機、活躍而健康的。發起人、譯者和審訂團隊信任我們,而願意交付這樣重要的一本書給三元生活實踐社出版,令我覺得使命、責任和意義格外重大。
宗教、信仰、奧秘、神蹟等,在二十一世紀似乎已是過時的詞彙,而靈性、啟蒙、重生、轉化又太過朦朧,顯然不合當代科學清晰與精確的偏好。
然而,人心與感受的真實嚮往,為我們指引方向,時代的躁與亂,精神和心理的苦與難,成為我們的警惕,希望這本書作為燭火,照亮我們腳前一步,若有更多人齊聚,就可以舉起火把,看得更遠了!